当前位置: 首页 > 教师博客 > 当前课堂教学现状及对策

当前课堂教学现状及对策

2015年05月27日 14:54:31 访问量:1582
当前课堂教学现状及对策
 李庆成 
  新课程改革的主战场在课堂。如何运用新的课改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。开学一月来,笔者听了葛翠娥、王丽、罗宝娟、周琴利、周欢、李士勇、左军娥、蔡娟、李云伟、范丽文、黄洪涛、危凤英等老师的推门课和研究课。总的看来,大家都能自如地运用新的课改理念指导课堂的教学实践,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“自主、合作、探究”的积极性,质量较高地完成当堂的教学任务,但有些问题引发了笔者的一些思考,现在提出来,和大家一起探讨,以求达成共识。
  一、加强课题研究意识
  我校是市级重点学校,湖北省科研基地,承担着《校本教研的理论与实践》这一省级课题的研究任务,不论开展什么教研活动(常规课、入门课、展示课、研究课、达标课等)都必须在主观上强化课题研究的意识。开学初,教科室下发了《校本教研理论与实践课题研究实施方案》的意见,其研究专题中既有公共研究的专题,也有分块研究的专题,还可以根据教研组的教学实际,自定研究专题。总之每个教研组一学期必须选择一个专题,从教研组长到组员,围绕这个专题共同开展研究。一学期下来,必须展示教研组的研究成果,成果必须以资料和教学方式呈现:①研究的问题是什么?②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是什么?③研究的过程和形式是什么?④研究的课例有多少?⑤每个课例的反思报告有没有?⑥怎么解决这一研究课题?取得了哪些带规律性、可供推广的经验?还存在哪些需待解决的问题?对此问题,还有什么建议?下段如何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?只有这样,才能比较系统地解决问题。而目前的课堂教学实际是:教研组没有明确的研究课题,没有统一的研究计划,教师执教没有主攻方向。这样一来,大家各打各的鼓,各划各的船,形式上的热热闹闹、忙忙碌碌,到头来什么问题都没解决,什么成果也拿不出来。即使有也显得异常的凌乱,无规律可言。因此,我们必须强化课题研究意识,重新调整研究思路,规范研究程序,以期解决实际问题,从而达到预期的研究效果。
  二、  加强目标达成意识
 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是多维的,知识与技能,过程与方法,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合一,不可偏废。
  关于目标达成的问题,的确值得研究,尤其是基础知识与技能这一块怎么落实?具体来说,单元教学要求、课前提示,课中注释,课后习题,这些知识点必须得到解决。从当前课堂教学实际来看,教师引导学生“感悟”太多,基础落实不够,忽视了目标的达成,课堂收效甚微。
  每堂课怎样确定教学目标才算科学?笔者以为一是目标的适度性,内容太多了,学生完不成。内容太少了,学生无事干。比如某老师一节课让学生学习35个音节词,结果是学生连7个都没有掌握。再比如,某老师一节课教一首只有四句的古诗,讲完后不知道有多少学生会背、会写?这就有个度的问题。二是目标的突破性。课堂教学如何突破重点与难点,使目标得到有效达成。老师们有很多方法,比如,自制学具、教具,开展自主、合作、探究,举一反三,不断矫正等;比如一首绝句的背诵默写,生字词的认识与默写,可用手指头写、演板默写、集中默写、出示生字牌、改错题、开火车、小组互改等形式强化落实,使目标得到实质性的落实。只有这样,才能使每个学生的基础得到充分的夯实。三是目标的完整性。三维目标缺一不可。但在实际教学中,大家往往只重视前两个目标的设计与落实,而忽视学生情感、态度、价值观的教育与培养,忽视把课堂教学与学校开展的“仁爱教育行动”巧妙结合问题。比如说一位老师在教“ai”这个独立音节时,组了很多有关爱的词语,但就是没有想到组“仁爱”一词,三言两语对学生进行感性的仁爱教育,这不是老师们不会做,而是没有这方面的意识。因此,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,要引起大家的关注。
  三、加强课堂检测意识
  笔者听了这么多课,发现不少老师忽略了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进行当堂检测,总是讲一整节课,自觉不自觉把训练落实的任务放在下一节课或课余让学生去完成。这样做的弊端很多,教师独霸讲台;讲解训练脱节;加重学生负担;老师对学生的接受情况无底无数等。这种现象必须得到彻底的解决。要做到这一点,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环节:一是检测准备要充分。笔者听了那么多课,发现普遍存在检测准备不充分的问题。走进课堂,学生课桌上只有教科书,没有笔和训练本。笔者想检测一下课堂教学效果,学生又需3~5分钟的准备,同时课堂又显得特别杂乱。二是检测方法要多变,集体检测,学生自测,同学互测,典型检测(演板),练习检测(课堂练习)等,采取什么方式要根据课堂教学的推进实际而定。要用多变的检测手段,强化训练,促进重点难点的突破,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。三是检测评价要及时。每项检测结果要及时公布,优秀的要及时奖励,差一点的要及时补救,心中要有一个百分比,要切实做到不让一个学生掉队。不然就会人为地制造出许多“差生”,制约学生创造力的发展。
编辑:孙继明
评论区
发表评论

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
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
郑重声明: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,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,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。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,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;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,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【通知—删除】义务。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,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,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。第一学区第三小学 特此声明。